形態特征:
喬木,樹冠傘形,高可達20m,皮孔橢圓形,枝具小疣點。二回羽狀復葉,小葉9-17片,互生,稀對生,緣有鋸齒。圓錐花序頂生,萼5裂,有短而硬的緣毛及流蘇狀腺體,邊緣呈嚙蝕狀,瓣4,鱗片深2裂,子房三棱狀長圓形,被柔毛。蒴果橢圓形,具腫囊狀3棱,淡紫紅色,老熟時褐色,頂端鈍或圓,有小凸尖,果瓣外具網狀脈紋,內有光澤,種子近球形?;ㄆ?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長習性:
喜光,喜溫暖濕潤氣候,深根性,適應性強,耐干旱,抗風,抗大氣污染,速生。
地理分布:
適生于中南及西南中亞熱帶常綠、落葉闊葉林區,產于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廣東等省區,生于海拔400-2500米的山地疏林中。
園林用途:
宜用作園景樹、庭蔭樹以及行道樹。
繁殖培育:
播種繁殖。種皮堅硬,不易透水,最好秋播或沙藏層積處理。
一、采種:10月下旬至11月,種粒變褐時即時采種,去果皮果梗,攤晾3-5天,裝入布袋或紙袋貯藏。12月中下旬取出,與多于種子量3倍左右濕沙混合,堆高20-30cm,上蓋草簾,經常翻倒,保持含水量10%左右。
二、播種:春季3月播種,施基肥,撒呋喃丹或鋅硫磷顆粒劑每畝6至8斤殺蟲。耕耙后作平床,床寬1m,每畦播4行,開溝深3cm,將種子和沙均勻撒在溝里,覆土2cm,輕踩鎮壓,隨即澆水,覆稻草,約20天苗出齊,撤去稻草。苗高10cm時間苗,以株距10-15cm間苗后結合澆水施追肥,第一次追肥量應少,每畝5至6斤氮素化肥,以后隔15天施一次肥,肥量可稍大。
三、苗期管理:常松土、除草、澆水,保持床面濕潤,秋末落葉后大部分苗木可高達2m,地徑粗2cm左右。將苗掘起分級,次年春將根稍剪短移植,從根莖處截去苗干,即從地表處平茬,隨即澆透水。發芽后經常抹芽,只留最強株。
栽植管理:
一、移植:欒樹屬深根性樹種,宜多次移植以形成良好的有效根系。播種苗于當年秋季落葉后即可掘起入溝假植,翌春分栽。第一次移植時要平茬截干,并加強肥水管理,幼樹生長緩慢,前兩次宜適當密植,此后應適當稀疏。
二、整形修剪:欒樹樹冠近圓球形,樹形端正,一般采用自然式樹形。行道樹用苗要求主干通直,第一分枝高度為2.5m-3.5m,修剪可在冬季或移植時進行。
三、栽植:北方盡量春栽,秋栽應采取防寒措施,南方春秋兩季均可。大苗栽植宜帶土球,胸徑3cm以上的大苗可抹頭定桿栽植。鋸口涂防腐劑,減少水分蒸發。公路綠化一般株距5-10m,作為道路中心隔離帶可以適當縮小株距。